当前位置:纵横小说网>女生耽美>古代山居种田养娃日常> 古代山居种田养娃日常 第230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古代山居种田养娃日常 第230节(2 / 2)

“可不是,总不过就是十八九岁吧,倒没想着对农事这样了解,不止于此,这位桑娘子在歙州声名那是极好,比之曾刺史夫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把歙州见闻关于桑氏的部分说了,道:“当地乡民口中称这位桑娘子女菩萨,困居山中那几年她教山民们用随处可得的一种树叶做神仙豆腐,又教山民识得薯蓣,大量种植薯蓣,给当地一种有毒的野芋去毒做成能入口裹腹的食物,也算是活人无数了。”

又把大兴庄青壮如何了得,如何护得一方山民平安,如何知道朝廷政策后从深山往外带人也活灵活现说了一通,皇帝听得是饶有兴致。

“对了,这桑娘子的夫君与小叔子还考上州学了,奴婢那日往大兴庄去,看那兄弟二人身上穿的是咱们大齐统一的州学学子服。”

皇帝了然了,难怪那桑氏会琢磨着造纸。

他眯了眯眼,唇角都不觉扬了扬,桑氏年不过双十,家里有读书人,这真是再好不过的消息,比之刚得的造纸方子都叫这位大齐天子心热。

他指尖在御案上轻点,平民出身,底子只怕谈不上多好,要入京的话怕是得三年吧?啧,皇帝想着那桑氏又是改犁又是造纸的,都觉得三年太慢了。

不过他也清楚,头一两批往京里来的学子只怕是最难出头的,也最容易被世家针对,也罢,三年便三年吧。万幸桑氏本性良善,关心民生,又足够信任曾三郎夫妇,似这两次的曲辕犁、纸和水碓,哪一样也没有耽误往朝中送来。

皇帝想到这里眼里又带了笑,心情极好。

骆氏、窦氏,想慢慢拖就拖着吧,他乐得看好戏,只想想骆家那老匹夫知道朝廷自己办了造纸坊时会是什么反应,这一阵子受的憋屈气就一瞬全散了个干净。

痛快!

……

翌日早朝,歙州刺史曾子骞献水碓得了皇帝的赏,虽只是钱帛,且算不得丰厚,然其妻范氏在歙州的事迹却被今上在朝中大为表彰,更是给了三品淑人的诰封。

三品淑人!

别说如今大齐才刚一统,大多官员都还顾不上给家中妻子母亲请封诰命,有请封的,要批下来也要时间,只说三品,朝中如今才多少个三品官员?

曾老太爷任国子监祭酒不过从三品,曾子骞正四品下的品级,范氏却被封了三品的淑人,这诰命等阶是比曾家老太太都高了。

今日之后,大齐各位高官后宅怕是不知有多少女眷要效仿范氏了,官员们捧着朝笏,一个个眼观鼻鼻观心,谁心里不赞一声皇帝这一招高明呢。

底子薄的心疼家里家当的同时还得想想怎么把事情办漂亮,底蕴厚的则无甚所谓,都清楚眼下再跟在范氏后头也博不得什么好彩了,但世家女眷嘛,这一点是不能输人的,世家倒也不缺这些,权当给皇帝募钱募粮了,这几年也没少干,只不过从前东西是进了皇帝手中,眼下直接给百姓,自家还能养一养声望,也不亏。

真正叫各世家关注的是曾氏和范氏,尤其是范氏,教养的好女儿,族中再有子弟要娶妻,当先考虑范氏女了。

……

曾子骞回京,献水碓和范氏受封赏吸引了前朝所有的目光,便是曾老爷子都没想过旁的。

朝廷兴办造纸坊已经是两个多月后的事了,没人知道是哪里冒出来的造纸方子,皇帝有一阵让宫中内侍翻了不少宫中藏书,有人怀疑造纸方子会不会是这里边找到的。

当然,也都只是猜测,对科举有点小心思的世家有些遗憾,不过也只是遗憾,别看皇帝温和,慈不掌兵,真温和也不能灭了几十路枭雄打下大齐这一片江山来。

皇帝触碰到他们利益时他们可以不支持,可以阳奉阴违,但在大多世家都还算支持皇帝的时候,谁也不敢犯蠢去做那出头的椽子,挑衅皇权,毕竟他们眼下也都是新朝的即得利益者,又不是骆氏和窦氏那等处境。

说起来,唯一傻眼的恐怕也就是一直以来掌着造纸术且还用这个卡着皇帝谈条件的骆氏和窦氏了。不过,谁在乎?

满朝文武,要说真正猜到那造纸方子或许跟曾三郎有关的也就李瑀了,因为他提的眉州之行,皇帝在那之后是再也没提起过,时间上太巧合了。

李瑀失笑,好一个曾子骞!

不过他打心里还得要夸一句这事干得漂亮,出他和圣上被骆家和窦家憋的那一口气不说,圣上的办学和科举都能继续推行,造纸的利润更是可以稍微充盈充盈国库了,李瑀是整个人都松了三分。

第248章 乔迁

骆氏和窦氏确实吓瘫了,面如死灰那都是年轻子弟的反应,骆家当家的老太爷那是愣住半晌,嘴唇动了动,一句骆氏完了都吐不出口,嘴一张就一口老血喷了出来,人往后一仰,直挺挺就倒了下去。

兵荒马乱自不消说。

……

朝廷的动向也好,骆氏和窦氏的反应也好,这一切桑萝都无从得知,五月底,沈家占地近三亩的大宅在附近许多乡民都来帮工的情况下历时三个月落成了,因为有圣旨碑文,宅子外边还由官府代为修了碑文亭,既然有亭台自然也留了一些宅前的空地出来,也占了些面积,因而总占地面积三亩出头。

大齐一亩约五百多个平方,也就是说,包括宅子外边的亭台和空地,沈家建的这宅子总占地面积一千六七百平方左右,当然,住的地方其实不夸张,就是主屋和东西两厢,主要还是几个院子占地,尤其是后院和后院的一排房舍。

外人不知道沈家人丁不算多,为什么建这么大的宅子,大兴庄的人多多少少都是知道的,桑萝会做的东西不少,这是为往后的生意做准备,尤其听闻桑萝在城里连铺子都买好一间了。

不过桑萝到底还是低估了盖青砖瓦房的造价,哪怕地不要钱,人工也不要钱,宅子除了用青砖和瓦片这样的好材料,建得也特别质朴,院子里甚至直接就是土院儿,但只这样,光材料钱就远远超出桑萝最初的预计了。

砖石不便宜,加之这时空没有水泥,盖砖瓦房得靠糯米汁和蛋清制成的粘合剂粘合在一起,这价钱就低不了,自家积蓄二十多两,加之皇帝赏赐的,买铺子花去一百二十两,余下的一百两出头,桑萝满以为建宅子加买简单要用的家具八十两够了,还能余个二十多两在手中的,结果只把宅子建好,买砖石材料加上给来帮工的乡民们供饭食就足足花了九十两。

这还是桑萝声名极好,卖砖石的掌柜一听是大兴庄献曲辕犁得了圣上下诏嘉奖的那位桑娘子家建宅子买砖石,价钱便宜不少,要不然一百两都打不住。

不过她倒也不紧张,从四月起紫云英就能采收,赵家兄弟也勤快,之前那四十多亩山地上和果树套种种满了菜和黄豆,不少蔬菜也都能采收,除了供帮工的饭食,多出的部分沈宁和沈金甚至秦芳娘她们没少往东市跑,就卖个早市,各卖各家的,每天也六七十文的进项,所以等宅子建好了,桑萝手里还捏有十七两银子。

她看得开得很,十七两嘛,一家就四口人,到时先可着要用的家具买一点就行了,还能有余,宅子建好了,她也有功夫去折腾铺子,哪里愁钱?

桑萝却没想着家具压根就没花着她的钱,她这里才准备等过几日沈烈和沈安休旬假时一家人一起往城里的家具铺子选家具去,范妃娘已经着人把家具送到了。

为了避嫌,自桑萝暗里把方子递给范妃娘后,两人私下里都没再碰过面,不过范妃娘因为自掏腰包建设歙州一事被封了三品淑人在歙州官场和大家族中不是秘密,这样的事不可能是曾子骞自己往皇帝那里邀功,也就只有那趟钦差往歙州来给大兴庄桑氏传旨有可能听闻而回禀给了皇帝,加上献犁,桑氏是得表彰,也没少给曾刺史的政绩添光加彩,所以沈家建了新宅,范妃娘会送上一份重礼在各家看来是非常正常的事。

因为不止范妃娘,似王家、禇家礼物也都备好了礼,只等乔迁之日就会送过去。

所以范妃娘这分寸把握得半点没毛病。

可桑萝听闻范妃娘说送乔迁之礼来的,看到那长长一队抬着家具的人手还是傻了眼:“怎送这许多?”

范妃娘道:“哪里多?我算着你家人数,只给你备了主屋和东西两厢的家具。”

桑萝还不及推辞呢,被范妃娘按住了手,低声道:“可别推,那水碓圣上可是给了赏的,可叫我花出一点吧,要不是怕太打眼,我高低得给你弄点黄杨木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